从四川轻化工大学到西南交通大学,这段求学旅程见证了毛国斌如何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最终圆梦博士殿堂。当他收到西南交通大学博士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所有的奔波与坚守,都化作了最耀眼的光芒。
缘起:跳出“象牙塔”,在实践中寻找答案
在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浓厚的学术氛围中,毛国斌深耕人工智能领域,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然而,他心中始终有一个强烈的渴望:书本上的算法模型,在真实世界的复杂场景中,究竟能发挥多大的作用?不满足于纸上谈兵,更渴望跳出“象牙塔”,深入产业一线,检验所学,并从中发现真正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在导师的支持下,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完成校内科研任务的同时,前往校外公司实习,深度参与实际的科研项目。这个决定,也开启了毛国斌硕士生涯“两线作战”的奋斗模式。
淬炼:公司与校园间的双重修行
当同学们两点一线地穿梭于实验室和图书馆时,毛国斌的日常则多了一份奔波——往返于学校与实习公司之间。
白天,他是躬身实践的工程师,在公司与团队一同攻克项目中的技术难题,处理海量的真实数据,将算法部署到实际应用场景中。
晚上和周末,他切换回潜心研究的研究生,在公司宿舍里,静心阅读文献,推导公式,撰写学位论文。
这段“双重修行”的日子让他见证了人工智能技术如何为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注入活力,也遇到了许多现有理论难以完美解决的瓶颈问题。
正是这些来自产业一线的真实痛点,点燃了他继续深造的决心。研究不应止步于模拟和理论,更要走向落地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而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是能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国家重大需求紧密结合的重要领域。
圆梦:感恩母校,奔赴山海新征程
备考博士的过程,是将过去所有积累进行梳理和升华的过程。公司项目的实战经验,让毛国斌对科研方向的理解更加深刻;母校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则为他的理论体系和学术规范保驾护航。面试时,毛国斌不仅能阐述学术见解,更能结合具体的工程案例来论证观点,这段独特的经历成为了他最大的优势。
最终,毛国斌如愿收到了西南交通大学的橄榄枝。这份录取通知,不仅是对我个人努力的肯定,更离不开母校这片沃土的培养。毛国斌将带着在轻化工大学磨砺出的坚韧与求知精神,继续在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领域深耕,为我国的智慧交通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希望毛国斌的故事,能给正在奋斗的学弟学妹们一点鼓励:勇敢地走出舒适区,将所学付诸实践,你所经历的每一次挑战,终将成为你飞向更高远天空的坚实翅膀。
【编辑:新闻管理员 审核: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