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请点击 2023四川轻化工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在原化工仪表专业的基础上发展建设而成,具有近50年本科和12年研究生教育历史,已为国家输送上万名优秀毕业生。拥有自动化国家级特色专业和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省级重点学科,是学校重点建设和发展的优势特色学科。 一、学科定位与目标 1. 学科定位:坚持控制科学理论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相结合的原则,牢固构建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等学科基础,在保持智能检测、智能计算和智能控制等传统优势学科方向的同时,重点加强非线性系统控制、网络控制和认知科学的研究,并注重与本校其他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立足四川,面向全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 学科目标:通过学科领军人物及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研究队伍;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提升学术水平,强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的学科优势及特色,力争本学科进入四川省一级学科中的重点学科行列,并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使该学科成为省内一流,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科。 二、学科优势与特色 1. 学科优势: (1)培养优势。本学科具有近50年本科和12年研究生教育历史,形成了完善的学科培养及管理体系。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是省级重点学科,自动化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 (2)人才优势。本学科团队有国家杰青1人,省突贡专家1人,省学术带头人1人、后备人选2人,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 (3)平台优势。本学科拥有国家过程控制工程实践中心1个,省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创新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实践基地1个。 (4)科研优势。人工智能、非线性系统和智能信息处理学科方向优势突出,近5年来,承担国家级项目10余项,省、厅级项目120余项,获省、市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专利20余项,专著3部,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150余篇论文被SCI、 EI收录。 (5)行业优势。我校在西南地区化工、轻工、机械等行业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2.学科特色 (1)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为主线,构建了智能检测、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控制及智能系统的完整研究体系。 (2)注重学科交叉,建设有“酿造信息工程”和“机械装备智能化信息工程”两个交叉学科。 (3)以国家经济发展对控制工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契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若干学科特色方向: 方向一:非线性复杂系统理论及应用,涉及多智能体一致性及群控、不确定非线性系统模糊神经自适应控制等。 方向二: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涉及生物医学图像处理、机器视觉及图像技术在机械制造及电力监测中的应用等。 方向三:智能检测与自动控制装置,涉及核辐射环境安全综合监测、焊丝药芯在线检测装置、白酒酿造智能监测系统、智能配电及其效能管理等方向。 方向四: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涉及机床热变形智能补偿方法、装备状态诊断专家系统、电力巡线无人机等。 三、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的控制科学与工程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深谙控制科学与工程方向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能够胜任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及相关领域内的科学研究、工程技术或教学科研等工作;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四、学科方向设置 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1)非线性复杂系统理论及应用;(2)智能机器及其互联技术;(3)嵌入式技术及应用;(4)网络控制与系统集成。 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1)智能检测与工业自动控制装置;(2)传感器数据融合理论及应用;(3)动态系统故障诊断技术;(4)嵌入式系统。 3.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1)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2)人工智能与智能系统;(3)智能信号与信息处理;(4)机器视觉与智能系统。 4.系统工程:(1)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工程;(2)大系统的建模、优化与控制;(3)基于网络环境的系统工程。 5.电力系统与智能控制:(1)机器视觉与电网状态监测;(2)大数据与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3)智能配电系统及效能监控系统;(4)智能继电保护与测控装置。 五、国内外影响 1.学术影响。本学科在国内率先开展粗集理论的研究,出版了《粗集理论及其应用》、《智能计算》等专著,在国内外智能信息处理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 2.科研及人才影响。本学科与国家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积极参与和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为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同时为社会输送了上万名优秀毕业生,在西南地区化工、轻工行业颇具影响。 3.平台影响。依托本学科建立的人工智能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非线性物理科学研究院,已成为重要的科研平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每年发布基金项目吸引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申报。 |